灵芝分本体和孢子?灵芝本体和孢子粉有什么不同
本文目录
什么是中庸是和稀泥吗
我个人认为,从方法论来看,中庸就是“原则性”和“灵活性”相结合,“灵活性”不能损害“原则性”;而“和稀泥”是不管“原则性”,一味“灵活”。两者有本质的区别。
一、中庸强调“原则性”,“和稀泥”没有原则
中庸之道,本意是待人接物不过分也无不及,后引申的意思是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。“不偏不倚”代表的是公正、客观、原则,上至国家大事、中至各种政策、下至日常处事,都有“原则”,触及原则的必须坚守“原则”和“底线”。
古人说:“欲知平直,则必准绳;欲知方圆,则必规矩”(《吕氏春秋·自知》)意思是说,若想知道平直与否,就必须借助水准墨线;若想知道方圆与否,就必须借助圆规矩尺。它表明立规矩存准绳的目的和重要性。比如儒学以忠、孝、仁、爱、礼、义、廉、耻为基本特征,每个人怎么对待它,都有各自的原则,而不能“和稀泥”。
中庸“忠”的原则是不能背叛的。“苏武牧羊”的典故,说的就是坚持原则。苏武在天汉元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,被扣留。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,欲使其投降,苏武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下,不畏强权,宁愿受苦寒十九年,捍卫的是民族气节和汉朝的尊严,在忠于国家和民族上,一点也不能让步。
中庸“诚”的原则是不能背叛的。孔子说: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。”人与人相处感情深厚,靠的就是以信用为基础的。古有“曾子不食言杀猪守信”、“皇甫绩守信求责”、“季布一诺千金”的典故,都是在传递诚信的做人原则。
中庸“义”的原则是不能背叛的。孟子说:“生,亦我所欲也,义,亦我所欲也;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”在中国历史上,舍生取义的人数不胜数,文天祥一生正气、为国赴死,维新变法失败后爱国人士谭嗣同等“六君子”被杀,不就是舍生取义吗!如林则徐所说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”。
封建社会,皇帝之位来源于百官跪拜之中。明代内阁首辅申时行就被后人评价申为“首鼠两端”、“八面玲珑”、“左右逢源”的“和稀泥”高手。这样的调节各种以及和事佬角色注定了他在位期间难成大业。
二、中庸强调“灵活性”,这是中华“和谐”文化,“和稀泥”只有“圆滑”
和谐文化与中庸灵活性有很大的关联性。
孔子说:“礼之用,和为贵。先王之道,斯为美。小大由之,有所不行。知和而和,不以礼节之,亦不可行也。”古人说:“知欲圆,而行欲方。”(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)。
表明,智谋是灵活变通的,而行为必须方正不苟。人生于世,处世的智慧可以圆通、灵活一些。而做事必须恪守原则,不做违背道义、触犯礼法的事情。这是为人处世的方圆智慧。古人还说:“礼有经,亦有权。”(《晋书·志第十》),意思是说,礼节要有常规的,也要有变通的时候。
“礼”的作用是在于中和,也就是和平,人与人的相处,社会的秩序与国家的安,都需以“礼”来实现“和为贵”。人学会中和才能不走极端,才能走向成功,但是怎么学会中和呢?孔子说:聪明睿智,用愚笨来调节;功盖天下,用退让来调节;威猛无比,用怯弱来调节;富甲四海,用谦恭来调节。这就是损抑过分,达到适中状态的方法;古人推崇恭、慎、勇、直的为人处世美德,但同时必须用礼字来中和才算得上完美,这就是孔子所说的:“恭而无礼则劳,慎而无礼则葸,勇而无礼则乱,直而无礼则绞。”为了使个人品德修养要遵循中庸之道,即追求不偏不倚、恰到好处的行为标准和完美目标,孔子还说:“好仁不好学,其蔽也愚;好知不好学,其蔽也荡;好信不好学,其蔽也贼;好直不好学,其蔽也绞;好勇不好学,其蔽也乱;好刚不好学,其蔽也狂。”这是中庸的艺术。
中庸思想主张和而不同,维护矛盾的同一性,追求个人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,这种指导思想要求协调处理个人与群体,家庭与社会,人类与自然等各种关系,以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与整个社会关系的稳定为高目标,这是和谐文化的基础。
中庸的处世方法,即在遵循社会法与道德基础之上,在不违反各人根本原则的前提下,像一道润滑剂,把人与人之间因凌角的摩擦而可能产生的矛盾及时化解。其宽广的胸襟和“大智若愚”的智慧,能让人们在莫测的世事沧桑面前处变不惊。
历史上中庸灵活性智慧的运用,不乏许多仁人志士,但做好一定掌握得有分寸。在南怀瑾先生看来,冯道做到了极致。冯道曾事四姓,相六帝,在时事变乱的八十余年中,就像不倒翁一样始终不倒。论品格,清廉、严肃、淳厚、宽宏,无懈可击,论才识,深谙中庸处世之道,深浅有度,中正平和,大智若愚。冯道有诗云:“莫为危时便怆神,前程往往有期因。须知海岳归明主,未必乾坤陷吉人。道德几时曾去世,舟车何处不通津。但教方寸无诸恶,狼虎丛中也立身。”
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。一天张英收到家信,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,与邻居发生纠纷,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,打赢这场官司。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,挥笔写了一封信,并附诗一首:“千里修书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?万里长城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”家人接信后,主动让出三尺宅基地。邻居见了,也主动相让,后这里成了六尺巷,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。
我们做事尤其是比较难的事,若按照中庸的要求和原则去实践灵活性,和谐就距离我们不远了,而和谐能够双赢、多赢。
三、中庸大事讲“原则”,小事讲“灵活”,“和稀泥”不分大小只讲“灵活”
何为大事小事?关系全局利益的是大事,关系真、善、美的是大事,关系忠、孝、仁、爱、礼、义、廉、耻的是大事。
大事比如李世民刚即位不久,突厥打到长安,形势万分危急。李世民一边部署防御,一边单骑与突厥可汗对话,让可汗退兵,长安府库财宝钱粮随意搬这里,退兵不割地是大事,是原则;钱粮虽重要,但送走了再挣,这就是小事。是大事讲原则,小事讲灵活,且两者相结合的典范。
关羽既得罪曹魏,又得罪东吴,结果兵败麦城,是只讲原则不讲灵活的典型。
曾国藩和左宗棠一生的交往就是过于偏狭,“爱之欲其生,恶之欲其死”。虽然为湖南同乡,且曾国藩对左宗棠有推荐之恩,但两人在皇上身边成为权倾朝野的重臣后,却反目为仇,水火不容,把精力耗费在一场硝烟四起却没有赢家的战争中。实事求是讲,二人交恶乃性格偏向所致,但为公不为私。这算是大事讲原则,但在两人相处的事上却不讲灵活。
东方朔一生都奉行“大隐隐于朝”,过于明哲保身,装疯卖傻,而忽视了个人的名节。薛宝钗也是过于明哲保身且冷漠自私,不受欢迎。被凤姐评说为“不干己事不开口,一问摇头三不知”的人,落得一生孤独,这都是小事不讲灵活。
秦桧一味求和,不惜杀害岳飞,是只讲灵活不讲原则的典型。
做到大事讲“原则”,小事讲“灵活”,即做到外圆内方,确实很不容易。外圆要圆如老子所说的“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辩若纳”,内方要方如孔子所说的“克己复礼为仁”,“人而不仁如礼何?”做到内在自觉与外在约束的统一。于此才有高尚的品德和气节,有智慧的人生,这是至德至美的境界。
古人对过犹不及有深刻的认识,认为“水至清则无鱼,人至察则无徒”;认为“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;堆出于岸,流必湍之;行高于人,众必非之”;认为“满招损,谦受益。”……
识时务者,在乎为俊杰。古语说:“处世宜方,处乱世宜圆,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;待善人宜宽,待恶人宜圆,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。”即是说,处在太平盛世,待人接物应严正刚直,处在天下纷争的乱世,待人接物应随机应变、圆滑老练,处在国家行将衰亡的末世,待人接物要方圆并济、交相使用;对待善良的人,态度应当宽厚,对待邪恶的人,态度应当严厉,对待一般平民百姓,态度应当宽厚和严厉并用。
韩非子说:“世异则事异,事异则备变。”是在说,世道不同了,事物改变了,处世行事的方法也有相应变化。黄炎培先生的座右铭是:“理必求真,事必求是;言比守信,行必踏实;事闲无荒,事繁勿慌;有言必信,无欲则刚;和若春风,肃若秋霜;取象于钱,外圆内方。”保持中庸、不走极端、深浅有度、恰如其分,是为人处世的高境界,过于锋芒毕露往往为世俗所不容,过于委曲求全又被视为软弱,只有外圆内方、刚柔相济,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周旋有术,游刃有余。
国人历来主张“道不虚谈,学求实效”。中庸是传统文化的精髓,需要后人在的新时代下学思践悟。学者非必为仕,而仕者必为学。只有追求中庸的至德,才能形成向善向上的力量,才有文化自信,也才能避免陷入少知而迷、不知而盲、无知而乱的困境。中庸的至上道德,能让我们敢于担当,敢于亮剑,保持风骨、气节、操守、胆魂;中庸的智慧,能让我们处世立身,行稳致远。
和稀泥,无论是作为一种立场还是观点方法,它都因无文化之根,像浮萍一样漫无目的地漂泊,让我们很难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,甚至于问题会越“和”越多,越聚越大。而中庸,对于修身、齐家、国、平天下却能发挥德的作用,并能成为一种文化扎根于我们的思想和灵魂中,让我们行稳致远。
不以规矩,无以成方圆。君子之中庸也,君子而时中。小人之反中庸也,小人而无忌惮也。灵芝本体和孢子粉有什么不同
灵芝本体就是灵芝本体,孢子粉是灵芝本体结出的灵芝种子,其药用价值比灵芝本体要高的多。孢了一粉许破壁才行。
野生灵芝市场价一般为多少该如何推销
野生的紫灵芝干货8公分以下算小的产地价180左右一斤市场价250左右一斤,8公分到20公分以下产地300左右一斤市场价在450到900不等甚至上千,20公分以上的产地价600左右一斤有的收购商按张给钱。
灵芝三萜是灵芝孢子粉主要的有效成分,是决定着灵芝孢子粉能够发挥多大效果的关键,灵芝三萜含量高,效果也就越好。在灵芝孢子粉行业,芝素堂作为灵芝孢子粉领先品牌,尤其专注于提升灵芝孢子粉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水平。目前市面上灵芝三萜含量高的产品为芝素堂灵芝孢子粉,行业领先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