灵芝菌棒灵芝孢子?灵芝能一年四季种植吗
本文目录
灵芝能一年四季种植吗
不可以一年四季种植,因为灵芝是一种原生态药材,一般约需4-6个月才能收获。其生长过程对适宜的温度、湿度、光照、通风等环境要求很高,因此不建议在家庭中种植。如果要进行种植,建议选择温度适宜、湿度适中、遮荫光照、且通风良好的山林、山坡等地区进行种植。
对于灵芝的种植季节,一般来说适宜的是春季、秋季和冬季。在这些季节中,环境温度和湿度比较适宜,有利于灵芝的生长和发育。而夏季由于温度过高,湿度过大,通风不畅等因素,不适宜种植灵芝。
需要注意的是,灵芝属于一种特殊的药材,种植过程需要注意采用无污染的培植介质、无污染的水源、无化学肥料和农药,并根据不同种类进行特定的养护和管理,以确保灵芝的种植质量和营养价值。
灵芝孢子粉种植成本和利润
种植成本
灵芝孢子粉种植成本主要有地租、菌棒、大棚以及人工费,此外灵芝孢子粉种植环境、光照以及气候要求极为苛刻,种植一亩灵芝为例,前期需投入8-9万元,一次种植,生长期在3-4年,所以每年平均成本在2-3万元。
种植利润
灵芝孢子粉做为名贵的中草药,它的利润也是极高的,每亩可产灵芝1000斤左右,按市场每斤100元左右计算,每亩的利润在10万元左右,除去种植成本,可获纯利润7万元,
灵芝怎么种植
灵芝是极其珍贵稀有的材料,灵芝对人体具有极大的好处。由于灵芝的昂贵罕有,所以灵芝种植隐含着不错的商机,因此很多农户选择种植灵芝,那么灵芝该怎么种植?灵芝有哪些种植条件和注意事项呢?
灵芝种植条件
灵芝对营养的要求:灵芝是一种腐生菌,对木质素、纤维素、半纤维素等具有较强的分解吸收能力。木屑和一些农作物秸秆如棉籽壳、麦麸、米糠、玉米芯、稻草等都可作为栽培原料。
灵芝对温度的要求:灵芝是高温型真菌,菌丝生长温度范围15-40摄氏度,适宜温度为22~25摄氏度;子实体发育温度22-30摄氏度,以25~28摄氏度为为合适。
灵芝对湿度的要求:菌丝生长阶段,要求空气相对湿度在60%至70%;子实体生长期间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85%至90%。
灵芝对空气的要求:灵芝是好气性真菌,二氧化碳对子实体生长影响很大。当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0.1%时,有促进菌柄伸长和抑制菌盖生长的作用;当达到0.1%?1%时,子实体虽能生长但形成分枝和鹿角状;超过1%,子实体发育极不正常。
灵芝对光照的要求:灵芝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光线非常敏感。菌丝不喜欢光照,在无光黑暗的条件下生长速度快;子实体的分化和生长需要有较强散射光,在1500?5000勒克斯,菌柄、菌盖生长迅速,粗壮,菌盖比较厚。
灵芝的生长发育周期
灵芝的生长发育周期分为两个阶段,第一阶段是菌丝生长期。灵芝担孢子在适宜的温度、湿度等条件下,发育呈菌丝。
第二阶段是子实体生长阶段。当菌丝聚集密结,积累了足够的营养时,开始向子实体生长转化,在一个点或着几个点上,着生子实体。
灵芝子实体的生长又分为三个阶段,分别是菌蕾期、开片期和成熟期。
种植灵芝一般5月上旬开始接种,菌丝生长45天左右,进入菌蕾期。
菌蕾是由菌丝发育而成、乳白色疙瘩状的突起,菌蕾期一般15天左右,进入开片期。
开片期的特点是菌柄伸长、菌盖发育成贝壳状或扇状,开片期也是15天左右,灵芝进入成熟期。
灵芝成熟的标志是菌盖下方弹射孢子,在成熟灵芝的表面,会看到一层细腻的孢子粉。
灵芝生长发育需要的条件主要有营养、温度、水分、空气、光照和酸碱度等。
灵芝怎么种植可以高产
1、选择适宜的栽培期:在江苏省泰州市,灵芝适宜的栽培期为4月10日至5月10日,5月20日后陆续开袋出芝。每年6--7月是梅雨季节,因此,要确保6月10日前全部开袋出芝,让灵芝子实体生长能处于一个高温高湿环境,从而取得高产稳产。
2、培养料要新鲜干燥:栽培灵芝的培养料要特别新鲜、干燥。新鲜培养料的营养丰富,杂菌含量少,有利于菌丝的萌发,抑制杂菌的生长。
3、发菌期通风透气:灵芝是一种好气性真菌,在灵芝的培养过程中,一定要注意通风换气。在制作灵芝菌棒时,好用塑料和棉塞封口。对于用塑料绳扎口的菌袋,待菌丝封面后,必须在菌袋两头扎微孔通气。
4、出芝期合理喷水:灵芝子实体生长期间,要求灵芝房的空气湿度为85%--95%.在环境温度适宜的条件下,湿度太低会使灵芝子实体瘦小,甚至僵化不发。子实体形成初期的水分管理以墙壁、床架、地面、空间喷水为主。当灵芝菌盖直径大于3cm后,要随着通风量的加大,增加喷水次数,每天3--4次,直接向灵芝喷洒即可。
5、宜采用仿野生栽培法: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,墙式仿野生栽培比袋栽可增产20%--30%.因仿野生栽培时,土壤中含有灵芝生长所需的营养,且土壤的持水性好,能为灵芝的生长提供适宜的、持续稳定的水分条件。而且菌丝通过在土壤中延伸生长连成一体,可发挥其整体优势。
袋栽灵芝注意事项
灵芝质地坚韧,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木质素和纤维素。以木屑或棉壳作培养基,由于质地疏松,基质中的木质素易被菌丝分解,常收一至二潮芝菌简就分散解体。如改用木块夹粗木屑为培养基,相同的容积含有更多的木质素,木块间的空隙多,通气性能良好,利于灵芝生长,故高产而质优。
室内袋栽灵芝,菌筒表面易形成一层较厚的菌皮,给人工补水造成困难,对二潮芝的产量影响很大。改室内栽培为野外覆土栽培,能较好地解决菌筒补水问题,菌筒可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有益的微量元素,易获得高产和稳产。加上野外光源分布均匀,所长成的灵芝朵大、圆正、色泽光亮,一级品占有率明显高于室内。
成熟的灵芝一般都呈木质化或角质化,并且菌柄与培养基连结紧密,直接用手掰下子实体,菌筒受伤严重,不利二潮芝的生长,同时伤口也易被杂菌。改摘芝为剪芝,用枝剪采摘,剪口平滑,柄基无损伤。二潮芝可利用头潮芝柄基作原基快速长出芝芽,减少潮次的间隔时间,缩短生产周期。
灵芝盆景怎么种植
1、栽培基质
灵芝属于木腐菌,适宜在杂木屑和棉籽壳等基质上生长,其培养基配方为:杂木屑或棉籽壳78%、麸皮20%、石膏粉1%、白糖1%,含水量6062%,pH自然。
2、栽培季节
灵芝属于恒温、中高温型菌类,发苗温度和出芝温度均为2228,出芝时需要较高的空气湿度;因此,南方地区应安排在春末、夏初季节出芝较好。可在1月中旬后开始接种,3月中旬后开始出芝,4月中旬上盆待销。秋季出芝可在8月上旬接种,9月中旬出芝,9月下旬上盆待销。这样有利于两个黄金周期应市。
3、大棚建造
大棚采用普通的塑料大棚改建而成。外层覆盖遮阳网,以达到七阴三阳的光照强度;中层为0.5厘米厚的泡沫塑料板,起到保温的效果;内层为无毒塑料膜,可增强保湿能力。两头木杠框架门用塑料薄膜封好,以便调节通风、透光量。
4、选择品种
根据灵芝各品种的不同特性,可选择不同类型、颜色各异的品种来做盆栽活灵芝。一般要求以多分枝、柄较长、小盖、生长慢、少孢子粉的品种为好。例如园芝6号、园芝9号、京大、信州、紫芝等。
灵芝盆景管理技术
1、发菌培养
接种完毕,搬入培养室,排放在培养架上,遮光、保温、发菌。要维持室内温度2025,温度低时要用电炉适当加温,并要保持通风换气。2个月左右,苗丝即可长满袋。
2、出芝管理
菌丝长满袋后,就可移至泡沫大棚内进行出芝管理。去掉海绵盖,立式排放,覆盖塑料薄膜催蕾。36天灵芝开始现蕾,即掀开覆盖膜,往地面喷水,保持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为8596%,此时尽量通风。
3、移栽上盆
现蕾后约20天,待菌盖长到已具备盆景雏形大小、盖边还呈黄白颜色时,就可以移栽上盆。将灵芝袋的下半部分用刀环割脱去,然后放入花盆里,加入经过消毒处理的细河沙后,即成为盆栽活灵芝。
4、盆栽管理
盆栽活灵芝在继续生长期间,每天要喷雾23次保湿,保持菌盖湿润,以免过早老熟。
灵芝菌棒种植技术
准备工作
1.1椴木选伐
椴木以壳斗科树种较理想,一般来说凡是适于香菇、木耳栽培的树种,也能用于灵芝菌椴木栽培。要求树皮厚实,形成层发达,不易与木质部剥离;木材容重比较大,材质较硬实;汉中一般在11月下旬至翌年1月中旬采伐椴木,树木直径要求6~20cm,直径过大者,可辟材做料,备材375~450t/hm2。
1.2接种时间
汉中接种时间一般安排在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中旬,此期汉中气温低、少雨、空气干燥,率低,接种成活率高,为理想。4月初气温稳定在20℃以上,可埋菌棒使灵芝原基慢慢生长,经过15d时间发菌,为子实体正常生长提供了营养供应,年内可收获1~2潮灵芝。
1.3菌种准备
汉中目前主要品种为赤芝1号,盖大、肉厚、色泽亮,率低,产量高,备种量为30t/hm2。
灵芝菌怎么栽培?
2截椴装袋及蒸汽灭菌
将原材截成30cm长的短椴木,直径超过20cm,辟开材树皮朝外,用利刀修光断面、枝叉面,以免剌破袋膜,引起杂菌。
将菌袋按排叠放,排间留有20cm的空隙,采用一层横排一层竖排“井”字形叠放,排放好底层覆盖农膜,外层再盖1层彩条布,四周用沙袋将农膜及彩条布压实,防止漏气。当温度达到100℃后,持续10h不间断加热,灭菌结束后,闷3~5h,等灶内温度下降到60℃以下,取出菌袋放入接种棚。
3菌袋接种
汉中地区多采用开放式接种,一般在1月下旬进行,先将菌种足量放入棚内(按每袋菌棒0.25kg),再用二氯异尿酸钠消毒粉(保菇灵)进行棚内灭菌,30.0m×4.0m×2.5m大棚用量为20包,灭菌4~5h。接种人员进入时用酒精喷雾灭菌,8人为一组,日接种20t,采用两端断面接种,先脱袋接种袋底菌种,再接种袋口,每袋用种0.20~0.25kg。
4养菌管理
先将养菌棚消毒杀菌,再将菌袋按“井”字形分层堆叠在农膜上,高度不宜超过1.5m,外层覆盖农膜,保持温湿度,温度控制在20~25℃之间即,可使菌丝快速定植、生长,灵芝菌丝从轴向长满椴面,同时向韧皮部、形成层、维管束生长。棚内保持空气新鲜,每天中午要通风1~2h促进菌丝生长。
5搭棚埋棒
芝场要选择地势开阔、交通便利、排灌方便的地块。搭建复式栽培棚,即外层遮阳棚和内层塑料大棚,建塑料大棚,采用钢管在地基上弯拱后,再覆盖塑料薄膜,棚高2.5m、长30m、宽4m。每棚做畦2行,畦宽1.5m、高0.2m、长30m,畦间留30cm走道。菌袋内菌丝长满椴木,呈红褐色菌被,有少量菌原基突出,即可埋棒。
汉中地区灵芝菌栽培技巧
6出芝管理
6.1前期管理(埋棒后20d)
菌袋埋*后,主要为水分、通气、温度光照三要素的调节,温度保持在22~26℃之间,空气相对湿度要保持在85%~90%之间。初期以保温为主,白天拉开1层遮阳网,接受光照,避免日光直射,增加*壤温度,中午气温过高时,应开窗通风,喷水降温。在汉中地区约15d原基便可零星露出*表。
6.2中期管理(埋棒后20~40d)
气温上升,温差较大,需控制温度在22~28℃之间。此阶段,菌原基生长较快,每2~3d要进行通风换气,灵芝对二氧化碳非常敏感,否则会造成灵芝菌柄长、不开伞或畸形。在此期间要定苗修头,原基生长20d后,每袋选留1株强势菌株,并对其上生长点进行修头,即修成马蹄形,利于商品外形一致,提高灵芝菌盖的商品率,一般第1次修完后10d,应再进行1次留株修头。
6.3后期管理
控制温度在22~28℃之间,空气相对湿度在90%~95%之间,每天浇水1次,做到湿而不见水,忌长时期积水,同时做好通风管理,灵芝原基生长迅速,日生长速度可达0.5~1.0cm,边缘向外扩展,形成菌盖,菌盖边缘乳白色,菌盖一圈圈向外扩散生长。
7采收
经过20d左右,灵芝菌盖边缘乳白色-乳黄色圈消失,表明菌盖已停止生长,但还可进行加厚生长。菌盖下面子实层内弹射出棕红色担孢子时,表明子实体已成熟,即可采收。采收时用锋利的小刀或果枝剪在菌柄0.5~1.0cm处割取。采收后的子实体应及时晒干或烘干,然后装袋入库储藏。
白参菌棒是如何生产的
白参菌(Schizophyllumcommuner),别名裂褶菌、白蕈、树花、鸡毛菌,隶属于担子菌亚门,伞菌目,裂褶菌科。白参菌是一种食药兼用名贵珍稀菇菌。其子实体秀雅,质地脆嫩,味道清香,鲜美爽口;富含多糖、蛋白质、麦角甾醇、裂褶菌黄素;还含有多种酶。《中国药用菌生产与产品开发》记载:白参菌子实体中含有31种无机元素,包括5种常量元素和26种微量元素,其中人体必需的7种微量元素含量比较高,抗元素硒含量为0.242微克/克,可作为硒源加以利用。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测试中心对人工栽培的白参菌分析,其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总量达17.04%,并富含锌、铁、钾、钙、磷、硒、锗等,是一种营养比较全面的真菌。《中国经济真菌》记载:白参菌含有裂褶菌多糖,实验表明对小白鼠吉田瘤和小白鼠肉瘤37的抑制率为70%~100%。因此,白参菌鲜干品颇受市场青睐,成为食药用菌产业发展又一新的亮点品种。白参菌的驯化与人工栽培填补了国内食用菌生产的一项空白。其特点是生产周期短,出菇温度范围宽,温度适合时从接种到采收仅需20天左右,投资小,原材料丰富,成本低,技术易掌握,是一项极具发展前景的产业。
1白参菌生物学特征
1.1形态特征白参菌子实体个小,呈侧耳状、扇形、形或掌状开裂,通常覆瓦状叠生、簇生或群生,形似小菊花。菌盖长为0.6~5厘米,宽0.8~3厘米,厚0.1~0.3厘米。菌盖表面白色、灰白色、肉褐色至黄棕色,密披茸毛或粗毛,具有多个裂瓣,韧肉质至软革质,边缘内卷。子实层体假褶状,假菌褶白色或黄棕色,每厘米14~26片,不等长,沿中部纵裂成深沟纹,褶缘钝,有不定期锯龄状。菌肉薄,厚度约1毫米;菌肉白色,革质,质地韧;基部狭窄,菌褶窄,基部呈状长出,白色或灰白色,后期淡肉色带粉紫色,边缘往往呈掌形或辫状纵裂而向外反卷如“人”字形,有条纹。子实体无柄或短柄。人工栽培时单朵重50~100克。白参菌孢子印白色或淡肉色。孢子无色透明,圆柱形,5~5.5微米×2.5微米,双核,孢子壁平滑。担孢子圆柱形至腊肠形,无色,光滑,大小为4~6微米×1.5~2.5微米。菌丝体白色、疏松、茸毛状,气生菌丝较旺。菌丝有隔,有分枝,粗细不均,直径1.25~7.5微米。单系菌丝系统,生殖菌丝有锁状联合,无色,交织排列,直径为5~8微米。1.2生长发育营养物质白参菌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源、氮源、无机盐和维生素。
(1)碳源。碳源是白参菌重要的营养物质,是构成菌丝细胞中碳素骨架的来源物质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源。对碳源的利用,以葡萄糖为好,在无木质素而只有葡萄糖为碳源的液体培养基上静止培养时,表面也能形成子实体。白参菌是木腐真菌,但分解木质素的能力较弱,人工栽培所需的碳源可以利用棉籽壳、玉米芯、甘蔗渣等富含纤维素的各种农作物秸秆及木屑等。
(2)氮源。氮元素是白参菌菌丝体细胞的重要组成元素,是构成细胞蛋白质、核酸、酶和细胞质的主要原料,在细胞的生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。氮源分为有机氮和无机氮两大类。白参菌能较好地分解利用玉米粉、酵母粉和麦麸等有机氮源,而利用无机氮的能力较差。因而,培养基中必须添加适量玉米粉、酵母粉和麦麸,而不宜使用其他氮源。碳/氮比对白参菌的生长影响很大,碳/氮比在10︰1至100︰1范围内均可生长,以40︰1为适宜。
(3)无机盐。无机盐是细胞的组成部分,可以调节细胞、渗透压和pH值等。无机盐的需求量不大,但不可缺少,主要有硫、磷、钾、镁、铝等元素。一般培养基的化合物或普通水中即
含有,不必另外补充,添加多了反易导致生长不良。
(4)维生素。维生素是白参菌正常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,通常需要量很小,在人工栽培原料的配方中可以得到满足,不需要另外补充。
1.3生态环境条件
(1)温度。白参菌菌丝在8~34℃下均能生长,在23~26℃时,生长速度较快,5天可长满试管斜面,呈白色。原种、栽培种培养基采用麦粒+10%杂木屑。摇瓶后,在26~28℃条件下,6天可长满瓶。子实体分化和生长适温18~20℃,低于18℃延缓成熟;超过25℃时,展薄片,品质下降。
(2)湿度。白参菌较耐旱,人工驯化栽培,培养基含水量应控制在60%,菌丝生长阶段培养室的空气相对湿度不宜太高,一般控制在70%为宜。子实体生长阶段栽培室的相对湿度要保持在80%~85%。
(3)空气。菌丝体发育阶段需氧量大,并排出一股腐臭味的二氧化碳气体,因此培养室应保持空气流通。严重缺氧时子实体容易被绿霉污染,栽培室既要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,又要经常通风换气。因此,适当通气和保湿,是人工栽培管理白参菌的关键。
(4)光照。菌丝体生长阶段对光照要求不严格,而培养室有50勒克斯以上的散射光则对原基的形成更有利。在菌丝扭结形成原基,并分化成子实体时,需要有300~500勒克斯光照。子实体有
明显的向光性,但光线过强,子实体颜色变褐、品质变差。
(5)酸碱度。菌丝体生长的适pH为4.5~5.5;子实体生长适pH4~4.5。pH低于3.5或高于8时,菌丝停止生长。
2适用栽培技术
2.1生产季节安排白参菌属于中温型菌类,菌丝生长适温23~26℃,长菇适温16~23℃,从接种到采收仅20天左右。其佳栽培季节,秋栽9~10月,春栽3~5月。福建古田县春秋两季各种2茬。其他地区可根据当地气温情况而定。充分利用房棚空间和适时间,每年可以安排生产4~6茬,也可实施控温工厂化周年生产。栽培季节总体要求“三对应”:对应当地气候、海拔,因地制宜确定佳播种期;对应种性温型特征,选好对路菌种;对应播种期这个界线,提前3个月制种,确保不误栽培季节。
2.2场地的选择和对菇棚的要求白参菌栽培场地要选择环境清洁,地势平坦或缓坡地,交通方便,靠近水源,用电方便的地方。为了防止积水,地势宜高,排水方便,而且要坐北朝南,利于保温。为了防止制种时产生杂菌污染,栽培生产场所应当远离制种场所,并处于制种场所的南面。栽培场地选定后,剔除土中的石块、杂物,为了减少虫害的发生,周边和土中撒些生石灰消毒。
白参菌现有栽培方式是以塑料袋装培养料作为长菇载体。在室内外房棚搭建多层架床,春、秋两季连续生产4~6茬,形成多层次立体栽培。野外栽培生态环境较适宜。古田县实用菇棚高2.5米,每棚面积250~300平方米,竹木做骨架。棚顶盖黑色薄膜加草帘,四周用茅草或草帘围护。棚内搭摆袋架,架宽90~100厘米,架床分设8层,层距25厘米。地面整平夯实,铺上细沙。每个架床用塑料薄膜覆盖成保湿棚。保湿好的专用菇棚不必盖膜。农家庭院只要有对流门窗的房间,也可用于栽培。北方可以利用蔬菜大棚栽培,棚内按长宽高低状况,分设栽培架5~6层。中间为作业道,棚房开通风口,棚顶设排气孔。
2.3培养基配方常用配方有以下两类。
木屑为主的配方:①杂木屑88%,麦麸10%,石灰1%,石膏粉1%,含水量65%,灭菌前pH6.5~7(以下同);②杂木屑80%,豆秸8%,麦麸10%,石膏粉1%,蔗糖1%;③杂木屑60%,棉籽壳20%,玉米粉8%,麦麸10%,石膏粉1%,葡萄糖粉1%。各种材料应新鲜、无霉烂、无害虫,木屑应选用适于菇类生长的杂木屑。棉籽壳为主的配方:①棉籽壳80%,豆秸8%,麦麸10%,蔗糖1%,石膏粉1%。含水量60%~63%,pH灭菌前6.5~7(以下同);②棉籽壳58%,玉米芯20%,麦麸18%,玉米粉2%,石膏粉1%,钙镁磷肥1%;③棉籽壳50%,杂木屑28%,玉米粉2%,
麦麸18%,石膏粉1%,碳酸钙1%。
2.4菌袋接种培养
(1)菌袋制作。栽培袋分为短袋与长袋两种。短袋规格17~18×22~26×0.003(厘米),为低压聚乙烯塑料袋,每袋装干料250~300克,用皮筋或撕裂膜绳扎口,装料的松紧度一致,一头或两端扎口处不粘培养料。长袋为规格12×55×0.004(厘米)的成型塑料折角袋,每袋装干料量500克。料袋采用常压灭菌,灭菌的罩膜内鼓大气后5小时,料温度达100℃时开始计时,保持18~24小时,灭菌效果好。
(2)消毒接种。料袋灭菌后,需冷却至28℃以下方可接种。为防止“从口入”,严格进行无菌操作,做到“四消毒”:接种箱(室)使用前,采用紫外线或气雾消毒;菌种、料袋和工具搬入后再次进行气雾消毒;操作人员身手消毒;菌种迅速通过酒精灯火焰消毒,接入料袋内。接种时,长袋打6个接种穴,接入菌种后胶布封口;短袋的拔出袋口棉塞,接入菌种后复原棉塞。
(3)室内养菌。接种后的菌袋,摆放于培养室层架上或作平地垒叠培养。发菌培养环境要求适温、干燥、避光、通风。温度以23~26℃为好,不低于18℃,也不可超过32℃;空气相对湿度70%
以下,注意防潮;门窗遮阳避光;每天通风2次,更新空气。室内养菌一般7天左右,袋壁上菌丝浓白密集。白参菌整个养菌期仅10天,当手指按压袋面有凹陷时,即可离室转入棚内。
2.5开口诱蕾
(1)开口诱蕾法。菌袋进入菇房上架摆袋催蕾要区别不同袋形,短袋拔去袋口的棉塞,拉直袋膜,增氧保湿诱蕾;也可采取袋壁四周每隔8厘米,用锋利刀片划1~2厘米的出菇口后,将菌袋竖立或倒置摆放于地面或预先铺好塑料薄膜的菇床架上,多口出菇的方式,袋间距离1厘米左右。长袋进房后,横排于架层上适应环境2天,再把穴口上的胶布撒掉,穴口向上长菇。菌袋开口摆放后,上面覆盖塑料薄膜,使之形成一个适宜于菇蕾分化的稳定小环境。覆盖的薄膜每隔3小时掀动1次,排除过多的二氧化碳,促使菇蕾快速形成。同时调节室温,控制湿度,通风,并给予光照刺激,诱导菇蕾形成。菇蕾形成需要温度在16~23℃,空气相对湿度85%左右,在空间喷雾状水,并覆盖架层罩膜保湿;提供光照强度为50勒克斯左右的散射光;每天喷水时,结合揭膜通风,使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在0.01%~0.03%左右。菌袋开口后原基形成一般需要4~6天,当菇蕾形成并稍有分化时,揭去覆盖的薄膜,重新排放菌袋,加大菌袋间距至4~6厘米,以利于子实体生长。
(2)脱袋铺料诱蕾法。菇床上先铺薄膜,再将培养成熟的菌袋,脱去塑料膜,掰成蚕豆粒大小菌丝块铺于菇床上,厚度为5~7厘米,铺好后用木板轻轻拍平,覆盖塑料薄膜。菇蕾形成时温度宜16~22℃,空间喷雾状水,保持空气相对湿度90%左右,并覆盖架层罩膜保湿。提供光照强度为50勒克斯左右的散射光;每天喷水时,注意揭膜通风;每隔3小时左右掀动覆盖膜1次,以补充料面的氧气。7~8天后,料面开始形成菇蕾。菇蕾形成后,用小竹片将覆盖的塑料薄膜撑起,使覆盖膜和菌块表面有1~2厘米距离,促使菇蕾开片。菇蕾开片后,即将覆盖膜全部揭掉,以利于子实体生长。
2.6出菇管理
(1)控制温度。温度应控制在18~23℃,不低于18℃,不超过25℃。气温高时,夜间开门窗通风,白天密闭门窗,同时进行室内空间喷水。气温低于12℃时,应采取加湿措施,白天开南门、南窗,夜间关闭门窗。若子实体尚未分化,只要不出现冻害,仍可形成子实体。
(2)调整湿度。根据子实体生长发育需要,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5%~95%;每天早、中、晚向空间喷雾状水1次,不宜直喷于菇体上。喷水视子实体生长情况而定,子实体小时少喷,子实体大时要及时多喷,晴天每天喷水1~2次,雨天或空间湿度大时,不喷水,检测标准是以喷后2小时,子实体上不出现水珠为度。
(3)通风换气。菇棚内需要充足的氧气,每天开窗通风1~2次,保持室内有清新的空气。气温低时,白天开门窗;气温高时,夜间开门窗。
(4)适度光照。长菇需要100~300勒克斯散射光线。光照强度超过500勒克斯时,子实体生长速度会减慢。
3采收与加工
3.1采收方法从接种至采收约20天,当子实体叶片平展、开始散发孢子时,说明子实体已成熟,应及时采收。推迟采收时间子实体重量不仅不会增加,反而会影响下一潮菇蕾形成,降低产量。采收时应用锯齿小刀从基部切下,并除净基部培养基与杂质。采收前1天停止喷水,避免脆断损坏朵形。第一潮子实体采收后,停止对菌袋或菌块喷水,生息养菌1~2天后,再按前述方法催蕾,进行下一潮子实体培养,管理同第一潮菇,7天后又产出第二潮菇。管理得当一般可采收2~3潮菇,生物转化率40%~50%。长袋的单产200~250克,短袋的单产100~150克。
3.2托盘盖膜保鲜白参菌采收后,应及时进行保鲜,防止菇体氧化老熟,影响品质。白参菌鲜品用塑料泡沫盒和保鲜膜包装送往超市,在4~5℃低温下货架期为12~14天;在5~10℃下可贮藏8~9天;超过12℃,只能贮藏4~5天。因此,必须在有效保鲜期内销完,以免失去食用价值。
3.3机械脱水干制烘干时先将鲜菇按大小分级后摊排在烘筛上,均匀摆放,然后逐筛放入筛架,满架后把门关闭。放入筛架时,一般较小和较干的白参菌排放于上层,较大和较湿的应排放在下层,以利于上下同时烘干。烘房起始温度宜在40℃,以后每隔1小时上升5℃,直至上升至60℃烘干为止。一般晴天采收的,每5千克鲜品可烘成干品1千克。干品易回潮,应用双层塑料袋包装
几百块的孢子粉跟几千块的孢子粉有什么不同
家里有很多亲戚一直很喜欢灵芝孢子粉,平时也很喜欢用灵芝片煲点鸭子汤、泡泡酒什么的,据说有安神助眠、通便且对养胃特别起效果。反正在江浙沪这一带,家里讲究点的人家都会备着灵芝孢子粉。
至于几百块的孢子粉跟几千块的孢子粉到底有什么区别,首先当然要来算算成本了:某宝上几十块钱的孢子粉都有,号称野生种植,农家自产天然有效,你觉得能一样吗?说白了其实就是便宜的原料+手工作坊式的生产,不需要任何科学技术支撑简单加工,原料也不一定是安全的,几十块钱一也无可厚非。好一点的可能就会添加设备,装模作样破个壁什么的(注:灵芝孢子外壳是一种极其细微且坚硬的几丁质,如不破壁很难被人体吸收,但想要真正实现破壁且保护有效成分需要较高的技术与成本)。据了解,我国目前企业中寿仙谷已经实现了第三代去壁的技术,不仅凭借此世界领先获得了日内瓦国际发明专利,有效成分含量提升10倍以上。光是有效成分的10倍提l升,乘一下都不止了。
其次看安全性与品质:像灵芝这样的珍贵药材,更应该关注其安全。药材是否道地?成长环境如何?是否存在重金属污染?质量安全是否可追溯?品质获得怎样的成绩,消费者对你的评价如何?都是我们在挑选孢子粉的时候所要考虑进去的。是否为有机基地,制药过程是否是技术,品牌是否被消费者所认可,都是需要去研究的。
后比浓度:优质的孢子粉与劣质孢子粉的对比图如下,未破壁的孢子粉就会出现过早沉淀的现象。
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,用来参考合适不过了
香菇接完十来天菌棒里长红道道是还是锅秀
是,是香菇菌棒红色链孢霉。
因素
(1)培养料本身含有链孢霉孢子。要注意避免培养料被污染,因为大多数链孢霉是从菌棒里面长出来的。
2)菌棒温度过高。如果菌棒码垛过高,加上天气温度高,食用菌棚温度高,菌棒在养菌期间本身菌丝生长会发热,故菌棒温度比菌棚温度高5度左右,链孢霉适宜生长温度25~36℃,含水量53%~67%,再加上偶尔下雨,如果地势又偏低,高温高湿场所容易滋生链孢霉。
3)被的菌棒随意乱扔。切记不要把已被链孢霉污染的菌袋放在菌场上暴晒或扔到河里。因为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,链孢霉孢子会大量萌发并随风传播,致使空气中存在大量链孢霉孢子。
办法
食用菌菇棒一旦链孢霉,应该做以下工作:
(1)经常检查,发现菌棒及时挑选出来,用塑料袋轻轻套住菌棒,防止孢子粉乱飞,并进行隔离。
(2)将养菌棚的菌垛摆低,降低菌棒温度。
3)温度升高时和下雨天适当通风,降低温度和湿度。
灵芝孢子粉属于一种保健食品,所以在选择产品的时候要尽量选择正规牌子的,比如芝素堂牌灵芝孢子粉。因为这个牌子的有小蓝帽标识,是符合生产标准的,而且其中的灵芝三萜含量非常高,对身体效果更好。反之,如果你买的灵芝孢子粉没有国食健字号,并且没写明里面的有效含量灵芝三萜是多少,那么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伤。